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教育 -> 正文

致2024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

发布日期:2024-09-23   来源:   点击量:

2024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新生家长朋友们:

展信舒颜!

首先祝贺您和孩子走入人生的新征程,过往数十年的求学岁月,您和孩子共同面临一次次机遇与挑战,孩子每一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您也默默陪伴在左右。孩子即将背负行囊奔赴新的人生阶段,开启人生新篇章,我们倍感荣幸与您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迈入人生新征程时,怀揣着憧憬以及一点点迷茫无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背后默默付出的家长。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也是大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作为新生,初入学时的兴奋和好奇过后,慢慢会体验到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在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情绪情感方面可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是进入新环境后的正常现象。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人生新阶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顺利开启大学这场人生短跑呢?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家长能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新生的适应与成长,携手全面护航他们的成长,在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 倾听与理解
  孩子刚刚进入新的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改变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扰,短期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孩子重要的社会支持提供者,家长可以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尊重的沟通环境,认真倾听与理解孩子的倾诉,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当孩子倾诉时,家长可以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遇到的问题,不因自己生活阅历更丰富而轻视孩子所面临的问题。孩子的倾诉也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情绪宣泄后孩子才更有面对问题的勇气与信心。
2. 关心与放手
  儿行千里母担忧。很多孩子可能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独自完成学业,家长的牵挂是难免的。您可以与孩子保持规律的联系,主动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但关心不等于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可以不放心,但一定要放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成长需要独立的空间,他们需要自主探索去探索这个世界,亲手解决的困难、亲自克服的挫折,才能成为他们开花结果的养料,供养他们日后成长为更优秀的个体。所以父母要在关心与放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提供支持又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3. 健康与护航
  身心健康是一切的基石,家长首先要破除自己的思维局限,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摒弃对于心理问题的“病耻感”,不能觉得求助心理诊断和治疗是羞耻的事情,相反这是追求身心健康的表现。当发现孩子存在情绪异常或其他情况时,理解鼓励孩子,协助孩子直面问题,同时尽量引导孩子向辅导员或心理中心寻求帮助,以期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方式。我们由衷地期望,家庭与学校教育共同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共同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事实上心理和情绪也会“感冒”,但这种心理“感冒”并不等同于抑郁症或心理疾病,不要认为孩子的心理“感冒”是一件难以启齿、羞于面对的事情。导致“心理感冒”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心理压力之外,生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导致极端危险事件发生,因此我们要严肃对待。

当孩子出现心理困扰时,我们建议您务必密切关注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理解孩子的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困难。同时,我们建议您及时与学生辅导员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取得联系。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与您一样,我们对学生充满祝福和期待,并愿意与您一同以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希望您与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护佑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心,生活如意!                                                                                      

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一种勇敢且智慧的选择。当感到内心困扰、压力重重,或是在生活中遇到难以独自应对的问题时,心理咨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专业且保密的空间,让我们能够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免费心理咨询预约方式: 



undefined


 

 注意事项:心理咨询会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未经来访者本人同意,不会将有关信息透漏给任何人和机构。心理咨询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预约,并在约定时间准时到达。

     以下紧急心理援助热线,请您惠存,如有需要,随时拨打:

全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4001619995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010-67440033;4009678920(8:00—24:00

国家青少年心理专线:4000-100-525(10:00-22:00)